杜诗为何成为“ 诗史”?
李敬泽 :杜甫对诗做了开创性贡献
李敬泽
杜甫草堂大雅堂图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
李敬泽作品《咏而归》。李敬
6月27日 ,泽杜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,甫对四川日报报业集团(封面新闻 、开创华西都市报)承办 ,性贡献中华诗歌研究院 、李敬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协办的泽杜名人大讲堂“杜甫文化季”迎来第三场讲座。讲座开启前 ,甫对华西都市报 、开创封面新闻记者约访对杜甫深有专研的性贡献名家,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李敬杜甫。本期邀请到的泽杜是著名作家 、文学评论家李敬泽 。甫对
李敬泽善于从传统经典 、开创历史深处获取营养 ,性贡献熔铸到当下,锻炼出非凡卓越的鉴赏眼光和写作水准 ,这使得他的写作 ,不管是散文还是文学批评,都深有来路和底蕴 。例如他2017年出版的散文集《咏而归》 ,就是他与古人对话的一个结晶 。从春秋到明清,从孔孟到笔记小说 ,李敬泽用活泼的现代语言进行精彩的解读和阐释 ,带领读者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,感受智慧的乐趣 。
在众多的先贤经典中 ,“诗圣”杜甫其人其诗,是李敬泽格外青睐的重点研读对象。在大地上颠沛流离、行走在黎民苍生之间的杜甫 ,杜诗中体现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,“民胞物与”的胸怀,以及杜诗复杂 、有力、准确的文学表达,都让李敬泽感佩不已 。不管是在演讲中,还是在文章中 ,李敬泽多次用诗样的语言 ,表达自己对杜甫的敬佩,堪称是杜甫的“铁粉”。
对于中国文人 四川算是精神上的家乡
公元759年冬天,杜甫为避“安史之乱”,携家带口由陇右(今甘肃省南部)入蜀,辗转来到成都。公元760年春,在友人的帮助下,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。公元761年春天,茅屋落成 ,称“成都草堂”。虽然杜甫仅仅在这里居住近四年 ,但清幽秀丽的草堂,因杜甫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宝地